2)第617章 一颗丹心问归事_大明守村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丘村实验室一年的时间发展,其将面对的作战难度就翻许多倍。

  “对,煤炭值钱,只要比买柴火的价钱低,同时又有利润,就值得运输,终究能把修铁路的钱赚回来。

  关键还能运输其他东西,包括人,到时候不怕各地百姓乱跑不好管理了。

  得造锅炉,铺暖气,咱发现了,应天府的冬天需要暖气,冷!”

  朱樉说着说着居然说道了暖气的事情,谁说江南就不应该有暖气的?冬天才零上几度,不冷啊?

  南京的冬天,有时还下雪呢!晚上零度以下,而人的适应温度,至少得有十六度,最好十八度。

  要是二十三四度的室内温度,就可以开窗户通风,在房间中无须穿衣服。

  朱标端起啤酒自己喝一口,打个酒嗝:“呃~!感觉缺人口,现在是生产技术和生产力上来了,人口缺愈发显得重要。

  大量的劳动力耗费在田地中,显然耽误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得把百姓从土地种提出来,需要技术支撑。”

  他开始分析起社会用工结构的问题了,有的地方是有人没地,有的则是有地没人。

  一些有地没人地方的人跑到了有人没地的地方生活,因为那里战乱少,又是之后为了防止不好管理迁徙而至的百姓。

  即土地的平均占有人口在各地是不平均的,原来自己家有地的人,扔掉了土地,跑到别的地方佃其他人的地耕种。

  “太子殿下,先不忙着把人口再迁回去,咱回去后,军队的士兵要分配到各地进行扫盲教育。

  扫盲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把养殖和种植的技巧教给百姓。

  生产技术转化成生产力需要时间,哪怕叫百姓用牲畜耕作,也得有足够多的牲口使唤。

  蒸汽机的生产与操作,没有技术人员不行,一口是吃不成胖子的。”

  里长明白朱标的焦虑,总觉得发展慢,要加快速度,因为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心中有了希望。

  “唉~!”朱标伸筷子夹烤茄子:“茄子好,蒜末多,今年……有许多地方的百姓能够吃到新鲜的茄子和黄瓜了。”

  吃一口茄子,朱标有成就感,没白跑一趟,还是放下了太子妃和儿子跑出来的。

  总归许多百姓能吃饱饭,同时又有了生产工具和资源。

  想是今年冬天便不应该有许多人被冻死,更不用说饿死。

  这属于给自己的家人积福、积阴德了,只是希望不要再马上出来,自己在皇城呆上个两三年的。

  朱标一边进行自我心里安慰,一边又苦恼。

  最开始出来的时候是琢磨着一路急赶,到地方把玉玺拿到,然后回来过年。

  结果确实回来过年,却变成了第二年的年,一路走一路停,百姓眼巴巴看着。

  这回程,下一站是河间府,处暑那天能离开不?

  “里长,河间府有没有什么事情?”朱标现在也不晓得是什么心情,回去想快就能快,他又想,他打算把这一条线也给弄好了。

  “没有事情,那里就一个静海县和一个会川县,人口很少,咱们需要先路过三角淀,然后到静海县。

  当地有河流,正常的种植就行,河流适合养殖家禽,包括会川县,告诉当地百姓一声即可。

  加上南边的沧州、南皮,沧州一大片平原,气候好,关键水源丰沛,适合养殖业和种植业,可以成为一个中转站。

  南皮跟沧州一样,最适合进行牲畜与家禽养殖,那里的土,种苜蓿和小麦、大豆就行。

  由于它跟沧州都有运河流经,那么不管养殖什么,最后都能送到别处,尤其是顺流而下所在。

  不过过了河间府,进入山东后,地方就多了,那里的情况更复杂,咱们遇到一地一分析。”

  里长手上拿着一串儿板筋,来不及吃,回答太子的问题,说完才撸一口。

  这个板筋切得厚,又不是卖串儿,切薄薄的,跟柴火似的,一点不好吃,这种厚一点的除了嚼的时候容易塞牙,没别的毛病,嫩!

  请收藏:https://m.bq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