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八章 钩直饵咸_三国之献帝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舒既曾与彦云齐名,才干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不知可有出仕州郡的意思?”

  王昶恍然回神,才想起自己是为了转交王允的书信来的,怎么忽然说到自己身上去了?

  “听闻王郎在家孝事父母,清廉正直。”赵该这时在一旁附和说道:“使君何不荐举王郎为孝廉?说起来北州承丧乱已久,并州也有多年未出孝廉、茂才,如今荐举贤智,正好让世人知晓并州亦是文教之土。”

  “正是此理。”刘虞拊掌笑道,显然是很赞同赵该的提议。他看着有些不知所措的王昶,一副忠厚模样:“文舒以为如何?”

  “这、这……”王昶尚在犹疑,只听刘虞接着感慨说道:“先有王彦云抚绥京畿,后有王文舒荐举孝廉,王公即便不在庙堂,王氏也是后继有人啊。”

  这话像是刺激到了王昶,他稍想了一想,脱口说道:“若是使君不嫌……”

  刘虞放声笑了,几人说了会子话,他便让王昶回去了。临走前,刘虞又对王昶说道:“今日的话,劳烦转告王公,让他安心就是。”

  王昶到底年轻,即便隐隐察觉刚才的话里有些带着深意,但还是不得其要。

  刘虞将赵该引入后室,重又坐回起先的庑廊下,各自倒了碗茶。刘虞拿出收好的那份帛书,轻轻抚摸、感受着帛书的质感,自言自语的说道:“聚各家青壮,编练成军,由庞德一体统带,这本是朝廷与使君早先商议好的成计。原以为会遭人反对,怎料我尚未提及,便为人献了出来,到让人信之不过。”

  赵该闻言说道:“使君可是担心里面有诈?”

  刘虞依旧是那副从容沉稳的模样,只是在眉宇间萦绕着一丝迟疑:“豪强手上的兵倒好收,但未必听用,他莫非是存着这个念头?或是想借此要挟我?”

  以礼相待,举荐豪强的人才或入州郡、或入朝廷,等到接触的俊才都不在了,再依次征伐豪强青壮家兵为郡兵,等待战机出现时再将郡兵调走。如此豪强便无力反抗,要杀要剐,只能悉听尊便。这是历史上能吏梁习治理并州的方法,经过了实践的考验。

  皇帝在与刘虞等人商榷如何治并时特意提到过这个法子,再根据当下情势进行改进后,便成了刘虞心中早有的治并之策。

  先提出要征辟本地士子收为别驾、从事、功曹等职,等豪强荐举上来后,再一概冷藏;期间又征辟侨居本地的士子,以外制内,扩充自己的实力,弥补其因为屯田受挫而造成的不利局面;并借此与豪强们达成妥协,在微妙的平衡之下,双方对并州共治。

  等到解决了这一些之后,归附的部分南匈奴也应该都到了,那时候从中择选精兵以为凭恃,再以胡人异心的理由抽调豪强之兵,一步步可谓是水到渠成。

  可现在南匈奴的兵还没到,王允便主动提出要组建郡兵,这不得不让人忧虑他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若是如此,那可就错了。”赵该笑道:“这些郡兵一旦组建,就将被调往他处,异地驻守,换其他人来驻此地。届时没了兵马,这些人也闹不出什么花样来。”

  “时机不对。”刘虞摇了摇头,道:“若是在夏育手中兵马既成,对豪强威胁甚巨的时候,再提出聚集精壮,那么组建的郡兵无论是将领任免、调派、指挥,都将是由我做主。可是现在去卑未至,他们便急着要组建郡兵,这时候对郡兵的调派等权,他们也就有了与我市价的余地。”

  赵该想了想,不以为然的说道:“使君不妨拖着,等到南匈奴的人归附了,再做此事也不迟。”

  “那时候也未必会很轻易,与他们市价是逃不了的。”刘虞看着地上的淡黄色的阳光,以及院子里肆意抽芽生长的青草,轻声道:“若是王允不在,彼等豪强犹如散沙,我大可用荐举入仕的法子,将其逐一击破,服我者,荐举为官,不服我者,家里一个能人都别想出。可谁让他在并州呐……”

  请收藏:https://m.bq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