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峡文学与三峡旅游_大嶝见闻:“炮击金门”停止三十年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疾”,构成了两个极限的反差和契合。作为审美的载体,诉诸“绝壁”与“腾波”的兴象,既可以是佳山好水,也可以是穷山恶水。至喜与至忧,至善与至恶,至美与至丑,在同一审美客体,同一审美主体那里,既可以各显风采,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也可以成胶着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极限反差的动态组合所形成的意态形象,成就了三峡文学二元对立多重意象叠加的复合美。其中不和谐艺术元素在整体的和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三峡文学更为本质的一面,是“灵异俊逸”它表现在《竹枝词》里是俊逸,在李白那里是飘逸,在杜甫那里是浓缩在理性光环里的生动的气韵。

  文学是艺术的一个独立的品类。三峡文学自古以来,就是沿着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两条线索平行发展的。宋玉从受众的角度,把艺术区分为阳春白雪、阳阿薤露和下里巴人三个层次。这是三峡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有助于人们认识文学的演进规律。而所谓的高雅与通俗也不是绝对的。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登高》,而今已是妇孺都能成诵的,而《竹枝词》则早已登上诗坛,突破刻板的格律诗,给诗坛注入勃勃生机。形成形上形下有机转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即介于“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的“阳阿薤露”。它是文学代以更新、永葆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很好地审视前人的创作成果、审美经验和理论建树,使三峡旅游文学的成长发展,底气更足,方向更明,科学性、实用性、审美性更强。

  以下我们将从“人化的自然”、“诗化的历史”、“意象的理趣”三方面展开,兼顾时空的展延链接。

  一、人化的自然

  三峡诗文的独特贡献,就在于诗人们创造了能体现三峡整体性、真实性、多义性和独特性的审美意象系统,其实就是创造了一个意象化的美的世界。而意象生成过程中的“意”与“象”的关系,即“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也是每一位观赏三峡的游客一个经意与不经意的永恒的话题。

  历代文人骚客无不为三峡的殊方异物、旖丽风光所倾倒,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审美验所折服。三峡的魅力何在?其审美感应的整体功能基本属性是什么?这可以有不同的界说,单就经典三峡诗文而言,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灵异瑰奇”。无论是灵湫、灵泉、灵湖,还是灵地、灵空、灵区、灵岩、灵洞、灵峡,都冠以“灵”字,缀以“异”字“奇”字或“神”字。我们是无神论者,但在“万物有灵论”的古人那里,曾产生过许多具有“永久魅力”的神话,扩大了文学艺术的想象空间和艺术表现力。同时也是前人亲近自然、融人自然、欣赏自

  请收藏:https://m.bq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