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0章 十六条草案_家父隋炀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10章十六条草案

  杨铭的午饭,就留在千秋殿,与大哥杨昭一块吃。

  杨昭完全没有胃口,只是踱步在堆满一地的卷宗当中,来回翻找查阅。

  “你呀,跟窦彦置什么气,犯得着吗?”杨昭坐在一摞书册上,翻阅着手里的卷宗。

  杨铭叹息一声:“大哥你也知道,汉王此番造反,山西是主战场,很多百姓为避战乱,已经都往外面避难了,好多村庄人都走空了,史万岁和长孙晟如今仍在安抚,这个时候征调这么多民夫,真的不合适。”

  “我也知道不合适,”杨昭将卷宗放在一旁,沉声道:

  “营造洛阳,利好关中,此乃国策,你心里不是也清楚吗?真要延误了工期,父皇岂能不怪罪?”

  我为什么要争营造大监?就是为了拖延工期杨铭皱眉道:

  “我并非要延误工期,只是希望能尽量减少百姓伤亡,真要按照窦彦所说,五万百姓因此丧命,山西被汉王叛乱沉下来的这口气,只怕几十年都缓不过来。”

  人口是第一要素,没人,伱什么都干不成,死人容易,但是一个孩子出生到成年,可是需要十几二十年的。

  杨昭无奈道:“那你说怎么办?窦彦说的,也都是实际情况,我也不希望百姓伤亡过高,你倒是想一个法子出来啊?”

  杨铭直接道:“我想以王府主簿裴熙载,为窦彦副手,大哥这边可以安排一下。”

  “这个没问题,”杨昭见弟弟语气软了下来,笑道:“但你要好好整理出一个万全之策,到时候让我看看。”

  杨铭点了点头。

  下午那场议事,他就没有再参与了,而是早早返回隆庆坊的王府官署,将众人都召集起来商议。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我打算让熙载去做,”杨铭淡淡道。

  裴熙载是山西人,能体恤山西百姓的,只能是山西人,换个其它地方的,根本不会把你山西人当回事,因为他对这片土地没有感情。

  杜如晦赶忙从书库中,找出一份山西地图,大家也都凑了过来,研究探讨。

  半晌后,元文都道:“五十万民力,一点不虚,长平郡此番在营造东京上面,是要出大力的,石料、垩灰、红土,足保供应,就是这开采、运输、烧制,要费大力气。”

  杨铭脸色凝重道:“征调民夫的事情,就不要再议了,太子那边已经定下了,现在大家议个方案出来,看看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少百姓伤亡。”

  既然有了主题,那么大家也就有了方向。

  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

  事情,还是需要大家伙儿一起商议的。

  两个时辰后,大概议了一个草案。

  一,要解决粮食问题,杨铭需要和太子及民部交涉,各地官仓要适当的多拨一些粮食,保障劳工们的吃饭问题,人人吃饱几乎不太可能,

  请收藏:https://m.bq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