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 纪元前第七世纪_中国人史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世纪,封国间的战争升高,战败者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向战胜国乞和,当战胜国的尾巴国,即所谓接受“城下之盟”;一是想当尾巴国而不可得,被战胜国并吞。周王朝初期,各封国的面积相差不大,经过不断地并吞之后,就呈现悬殊的现象。强大的封国不断吃下弱小的封国而日益膨胀,小封国的数目因不断被吃而日益减少,未沦亡的小封国也因不断被蚕食而更加缩小。

  封国内部,受到国际社会的冲击和土地兼并的影响,国君不断地被敌国或被本国政变所放逐或杀戮。

  然而,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不久即被纳入霸权秩序。一个超强的封国,用他强大的兵力和威望代替没落的周王朝的中央政府,行使职权。一方面保护弱小的封国不受其他强大封国的侵略,一方面保护国君的传统利益不受国内新兴力量的冒犯,这种霸权形态,成为本世纪最大特征。

  一封国的并吞与逐君杀君(上)

  周王朝所属封国到底有多少,没有人知道。仅在末期,只就有记载的而言,就有一百七十余国。这些封国除了国王下令撤销,或子孙断绝自然消灭外,永不会灭亡。然而上世纪(前八周才,胡国却亡于郑国。进入本世纪(前七),强大的封国更大批并吞无力自卫的一些相邻的小封国,诸如:

  一、齐国并吞谭国(山东章丘)、成阝国(山东宁阳)、鄣国(山东东平东障城乡)、阳国(山东沂南)、纪国(山东寿光南纪台村)、遂国(山东肥城西南)、宿国(山东东平东)。

  二、晋国并吞霍国(山西霍州)、魏国(山西芮城)、耿国(山西河津)、虢国(河南三门峡)、樊国(河南济源)、虞国(山西平陆)。

  三、狄部落并吞卫国(河南淇县,不久迁于漕邑,即河南滑县复国,后再迁楚丘,即河南滑县东,不久又迁于帝丘,即河南淮阳)、温国(河南温县)、邢国(河北邢台,不久迁于夷仪,即山东聊城复国)。

  四、秦国并吞西虢国(陕西宝鸡)、梁国(陕西韩城)、芮国(陕西大荔)、滑国(河南堰师东南)、若阝国(河南淅川。不久于上都,即湖北钟祥西北复国)、蜀国(四川成都)。

  五、楚王国并吞息国(河南息县)、弦国(河南息县南)、黄国(河南潢川)、夔国(湖北秭归)、江国(河南正阳南)、六国(安徽六安)、庸国(湖北竹山)、巴国(四川重庆)、申国(河南南阳)、吕国(河南南阳北)、宗国(安徽庐江)、蓼国(河南固始东北)、舒国(安徽庐江西南)、舒蓼国(安徽舒城南)、邓国(湖北襄樊北)。

  六、邾国并吞须句国(山东东平西须句城,不久复国)。

  七、卫国并吞邢国(山东聊城)。

  八、鲁国并吞

  请收藏:https://m.bq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