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章 司礼监与开源节流_没时间了快上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立冬这天,一大早,赵昆照常来到金祥殿御书房。{网

  当皇帝的,其实事情永远都忙不完。光是奏章一项,就足够皇帝忙的了。这个年代的奏章,或者说所谓封建时代——虽然大部分时间里中国都实际上的封建,和欧洲那帮的层层封臣支撑起来的土鳖国王、皇帝之类的制度完全是两码事——的奏章,总是废话连篇,之乎者也。更坑人的是,奏章还没有标点。

  也许在文官们看起来,自己的奏章或者文采飞扬、辞藻华丽或者各种隐喻、双关,高明的不得了。不过在赵昆看来,奏章里都是什么玩意?以他的古文水平,倒是能看出奏章里的部分实质内容,可惜这么边看边琢磨,时不时还得翻翻典籍,一份奏章最少得花上一个时辰才能搞定。

  毕竟他不是柴荣,没有受过皇子的教育,唯有登基以后参加过“经筵”。那玩意是请有才学或者有名望或者两者都有的所谓大儒,来给皇帝讲课,并且看皇帝的需求决定经筵的频率。

  但是,赵昆觉得这“经筵”是真没用,皇帝这么忙的职业,哪有耐心听他们慢慢讲那些儒家典籍的思想?况且,听了以后对于他看奏章的效率也没什么促进作用,大儒们的观点还和赵昆有冲突……

  清朝的时候他敢把奏章甩给军机处,可周朝的时候他可不敢把奏章下放给政事堂。可是亲自批阅奏章,又太耗时间了。像崇祯那种饱学之士,一天到晚看重要的奏章,还是只能睡一两个时辰,何况赵昆?

  而且这个时候也比不了明朝,赵昆想弄个司礼监,都找不到足够有文化的太监。

  他有心废除这些案牍文章,却又承受不起那个后果——那样等于把文官阶层推到对立面,失去了这些古典的东西以后国家的典章制度也受影响。

  况且,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云里雾里满是圣贤经典的奏章和现代那些充满了主义和精神的红头文件,从本质上来说,大概也差不多。最多就是现在的文字里暗藏着的东西多,而且没文化的人更难琢磨出来。

  为了避免他被淹没在奏章海之中,赵昆一方面频繁召见大臣,面授机宜或者听汇报,或者有不明白的也不耻下问;另一方面,则是把奏章交给符昭环,由她带着另外几个大家出身,文化水平不虚赵昆的后宫嫔妃做初审,整理奏章,挑出重点奏章顺便帮忙简化奏章内容;至于那些不太重要的看过后给赵昆做个口头汇报就还宰相们,让宰相们做决定,汇报结果就行。

  这只做法,放在这个年代,应该叫后宫干政,不过放在后世,也就是把后宫当秘书处和办公室用。而且这些秘书还是那种可以让赵昆做到有事儿秘书干,没事儿干秘书的那种……

  这个制度执行了几个月,也曾经遭到了不少大臣的非议,

  请收藏:https://m.bq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