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60章 马政_穿越初唐从上吊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后者出现在这儿是理所应当的,毕竟李善身为代县令,上书圣人,必过六部,私下上书,通过平阳公主是最合适的。

  而太子……前些日子的流言蜚语,李渊看似冷眼旁观,实则心中不悦,偏偏李建成不能、不敢也不愿意跳出来自证清白,一种微妙的变化在父子两人中出现。

  当然了,李世民很清楚,父亲并没有易储的念头,今日召太子前来也是理所应当的。

  也没有寒暄,李渊径直将信递给了次子,其他两人都已经看过了。

  李世民大约看了看,大致和给自己的信差不多,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二郎曾经略河东,以你观之,如何?”李渊神色有些凝重,虽然近年来和次子之间有所隔阂,但他也清楚,论将略,自己虽然是父亲,却是父不如子,所以平日偏袒,但军事上非常重视李世民的意见。

  李世民略一沉吟,干脆利索的回道:“可行。”

  “细细说来。”李渊眉头挑了挑,适才太子言或可一试,而平阳言绝不可行,而次子却言可行。

  李世民这次的回答更为简略,上一句还两个字,这次就一个字,“马。”

  李渊神色微动,思索片刻后微微颔首。

  后世都觉得汉初缺马,天子之驾都找不到六匹同色马,直到汉武帝远征西域之后才渐渐以骑兵称雄。

  宋朝也缺马,王安石弄出个保马法、户马法,坑的无数人家破人亡。

  明朝也缺马,河北之患以马为最,最终刘六刘七都打到北京城附近了。

  但唐朝,是个骑兵称雄草原的王朝,应该是不缺马的……但事实上,唐初非常缺马,缺的让上至李渊、李世民,下至军中将校无不挠头。

  前隋时期就一度缺马,后来贺娄子干经略关西陇右,散民众,以畜牧为事,一度拥马数以万计,可惜后来隋炀帝先是迁都洛阳,之后南下江都,陇右被渐渐恢复元气的吐谷浑所占据侵袭。

  等到李渊于河东起兵,不惜失气节向突厥称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丝帛珍宝从突厥那儿换来了三千匹良马。

  之后李渊攻入关中,建国登基,下令搜罗良马,也不过只有前隋留下的两千匹马,别看唐军往往骑兵败敌,但军中还是以步卒为主,也就李世民麾下有一支杀手锏的骑兵编制。

  李世民的军事天赋是毋庸置疑的,但毫无疑问,那支玄甲军是他的杀手锏……这支军队人数并不多,能杀得敌军闻风丧胆,主要是因为这是一支这个时代少有的重骑兵。

  战马上下都披着玄色护具,骑兵身穿黑色铠甲,冲锋陷阵,所向睥睨……这样的重骑兵,没有精锐的战马是不可能的。

  而挑选这么精锐的战马,是需要大量战马为基础的……而唐朝没有这样的基础,当年为了组建玄甲兵,李世民几乎找遍了所有的马场。

  这种局势一直持续到洛阳大战之后,河北山东也是产马的,只是马种不佳,李世民看重了陇右……也就是后世的甘肃、青海一代,这是北魏、北齐、前隋的主要产马地。

  今年李渊下令柴超率军西征讨伐来犯的吐谷浑,也有着方面的考虑……柴绍得胜回京后,李渊遣派太仆寺在陇右多设马场,只是一时半会儿看不到什么成效。

  倒是已经入京朝见的吐谷浑可汗伏允,进贡良马五百匹。

  父子俩有一点是一致的,想对抗突厥,就不能缺少马匹。

  而天下马匹,最主要的聚集地就在草原上,在突厥的掌控中,所以,李善的建言恰恰挠到了李渊、李世民的痒处……不管多少,能捞多少都是好事。

  多一匹马,日后对抗突厥就能多一份力量。

  昨晚抢到了肉,五斤肉一百块钱,其中有两根大骨头,也不算太贵,今天社区发了大礼包,十斤米,一桶油,十个小面包,一份挂面,保证饿不死人,就目前上海这局势,明日肯定破万,半个月内都没指望,说不定五一都出不去

  请收藏:https://m.bq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