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三章 一代英主_唐朝那些事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西域商人所过郡县必须殷勤招待,沿途白吃白住,饭店酒肆不准收取分文,令沿途百姓不堪其扰。

  杨广于公元610年正月在洛阳大摆百戏,迎接前来朝贡的西域商人,奢侈的庆祝活动长达一月之久,耗资无数。

  为了向外族炫示豪富,杨广下令将洛阳的店铺都用帷帐装饰,把彩帛缠在树上,结果西域人看后反而觉得不解:“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大隋和西域商人的贸易原本应该是双方互利地,但隋炀帝所做的却是赔本的买卖,让西域商人们免费吃饭,免费住宿,走时还给予很多的赏赐,用巨额国财换取自己大方仁厚的虚名,最终面子是赚足了,钱也赔老了。

  这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典型的朝贡式贸易,小国前来朝拜,藉此从中华得到大量的金珠赏赐和急需物资,而中原帝王则得到万国来朝的荣耀。杨广的朝贡式贸易使国家耗费了巨额钱财,百姓也因此负担大增。

  在丝绸之路打通后,本应给百姓带来极大好处,可在短期内却反而给百姓带来了负担。隋文帝交到隋炀帝手中的大隋朝虽然号称富庶,但却只是国家储备富足,与文景时期藏富于民不同,富得并不扎实。

  即使在三征高句丽之前,隋朝百姓的贫富差距也很大,底层百姓的日子十分清苦,缺吃少穿,所以杨广这种借贸易之名炫耀自己文治武功,慷百姓之慨的做法让人们心里都不舒服,这和**当年为了第三世界领袖的虚名而从困苦不堪的百姓口中夺食,多年间无偿大笔援助亚非拉穷国,甚至在百姓大批饿死的那三年中也不停止的自私行为是同样的性质。

  牺牲自家百姓的利益,去博取外人的几句称赞,这充分暴露出杨广不知爱惜百姓的特点。他是一位极富进取心的有为君主,却绝非一个体恤民间疾苦的帝王,这是他一生最大的过失,也是促成隋末乱局的重要根源之一。

  正是因为杨广生具行事任性,不恤百姓的性格,才会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压根儿不管百姓们能否承受,而其他庙堂重臣高高在上,也不会在乎底层百姓的死活,所以隋廷征发、聚敛无度,最终逼反了不计其数的老实百姓。

  在三次征辽的过程中,隋炀帝先后征用了三百多万民夫,很多人活活累死病死在路边,全国大量地方出现男丁不足的现象,不得不靠妇女和老人来从事生产。

  一征高句丽失败后,他在国力尚未恢复前就发动第二、第三次征辽战争,逼反了无数百姓,一个能顾惜子民死活的帝王不会像杨广这么急躁。

  李世民征辽东一样是两次无功而返,李治即位后一时也无法灭掉高句丽,但李世民和李治比杨广强的地方,就在于他们能忍能等,硬攻拿不下就持久

  请收藏:https://m.bq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