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3章 起义_唐朝那些事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黄巢的传说那是相当多的!单说这首《不第后赋菊》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是没考上,很郁闷。当时黄巢已经三十岁了,据说他十八岁开始进京赶考,考了几次没考中。

  而黄巢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想来黄巢会无数次的自问,我这么有才的人,竟然屡次不中。却有那么多的庸才进去了。

  确实,科举录取的可以肯定不全是有才之士。但是很怀疑黄巢又有什么才能呢,透过他留下的两首诗和后来打算打到长安发布的檄文,对一个还不明一文的人而言,语气实在是够狂,这样的口气写出的文章,很好奇如何能够受到那些饱读圣贤书的老学究的待见。

  好在黄巢的心性未必豁达,计划却从不死板。既然考不中,我不考了。总有一天我会让你们所有人后悔的。

  在这里,笔者很好奇,其实历代的科举考试都是非常之严格的。就算走门路,以黄巢的家庭条件,也不是多大难事。有人说没录取黄巢是考官最大的失误,其实即使黄巢考上了。以他黑白两道的背景后期就不会拥兵自重?无论怎样,都跳不开历史的大结局,最多就是换了段插曲。

  关于黄巢的传说很多,比如八月十五挂灯笼,据说是一个城池久攻不下,黄巢化妆进入城中勘察形势。走漏了风声。

  被官府缉拿,黄巢躲到一个老妇人家的大缸下,老妇人知道他是黄巢,但并未举报。并且告诉黄巢从城墙的破洞里逃走,黄巢让她在家里挂上灯笼,免遭灾祸。老妇人就让邻居也挂上了。

  这事真假不辨,但多半不可能是黄巢。侦察这种事还无需自己亲自动手。还有门头插艾草的习俗据说也是和他相关。

  据说他手下的一个将领见一年轻妇人在逃难时怀里抱着一个大的孩子而手上却牵着一个小的走。便问缘由,妇人解释说大的嫂子家的,小的是自己的孩子。

  将领大受感动就让她在门头插上艾草,就不会有兵去犯难了。不论是插艾草还是挂灯笼都只不过是小恩小义,人的生死只是由某些领导的偶然关怀而存在,实在不是件幸事。更不值得感恩戴德!

  黄巢为什么造反?理由实在多,他家是贩私盐的,贩私盐的在古代都是死罪。这说明他本身就不是善茬,道上混的。

  第一条不怕死,总是考不上,对朝廷不满,而黄巢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不但不是,他还用很多极端的事迹证明自己了自己极端的性格。

  其实文人而入武职的,处事极端的真的很多,远的不说,即如曾剃头、左屠夫!杀人无数。曾国藩还写了副对联“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后来他即当了圣贤,也做了禽兽!不过笔者更喜欢彭公的一副对联“烈士肝肠名士胆,杀人手段救人心”。立意相似,而心境相差甚远。即便是在太

  请收藏:https://m.bq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