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2章 大周帝国_唐朝那些事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始终是拿不定主意。

  但是到了最后,由于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严可求和行军副使徐阶这两个重臣反复劝说徐温,要他把嗣位传给自己亲生儿子忠义节度使(空衔)、同平章事徐知询。徐温也就动心了。便准备带着国内各藩镇集体进京请愿,让杨溥称帝。然后再顺便把自己那两个儿子(李昪和徐知询)的工作关系,重新调整一下。

  李昪得知此事后非常害怕。不等徐温进京,就赶紧自动上表请求交出大权,去出镇江西。可人要是长了四方大脸,想不出人头地都难,还没等李昪的表章写好,徐温就在金陵突发暴病而身亡。这一来,使李昪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吴国之内的头号实权人物,他本来就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轻轻松松就把国内局势稳定下来,接着又把徐温那些头衔全部加到了自己头上。其后,李昪又留自己的儿子李景通(即中主李璟)守广陵,自己则移师坐镇金陵,这就跟徐温当年的情况一模一样了。

  不过李昪和徐温有一点不同,徐温是真心甘当五代活曹操。杨隆演去世时,有人揣摩他的心意,劝他说道:“当年刘备曾对诸葛亮说过,‘嗣子不才,君宜自取’,明公何不效仿前朝故事?”这就是鼓动徐温篡位。

  徐温听罢,立刻厉声说道:“我如有意取之,早在诛张颢之初便已做了,何必要等到今日?别说先大使(指杨行密)还有儿子,即便没有,就是女儿,我也要立她为王,胆敢妄言者斩。”

  其实以此时徐温的实力,若是想将杨家人赶下台去,由自己称王称帝,简直就是易如反掌,可是他始终不肯去做。但李昪在掌控吴国大权之后,显然还是有继续进步的想法。

  徐温死后不久,李昪就给杨溥加了一个睿圣文明光孝皇帝的尊号,自己以中书令都督内外军事。

  到了天祚元年,又给自己加官号为尚父、太师、大丞相、天下兵马大元帅,进封齐王。

  但他这些官号随便拿出一个来,就已经是顶级的了,再加也没什么意义,说起来还绕口。

  于是到了第二年,李昪又把这些官统统辞了,开大元帅府,置僚属,自建了一套领导班子,接着又加九锡、备殊礼,并以升、润、池、歙、常、江、饶、信、海等十州为齐国,大张旗鼓地拉开篡位的架势,然后在金陵眼巴巴地等着杨溥主动让位。

  然而这些年来,杨溥从来就没有掌过权,国内的大事小情都轮不到他来做主,所以反应非常迟钝,根本就看不出李昪这一套是什么意思,反正他要求什么,杨溥就答应什么,从没有半点违拗,可就是不主动让位。而李昪也不好意思直接赶杨溥下台,给自己留下一个迫君篡位的坏名声,所以两个人就这么耗起来了。

  到了南吴天祚三年(937年),

  请收藏:https://m.bq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