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52章 红顶商人_楚汉争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价出现飞涨,这是肯定不行的。

  但是,从整个江东乃至整个楚国购买粮食却是完全可以的。

  楚国的税率是十税一,换句话说,百姓上缴国库的粮食仅仅只是收成的十分之一,所以国库虽然拮据,可百姓家里却有余粮,虽说每家每户手中的余粮都不多,三五几石的,可要是拢到了一块,那总量就相当可观了!

  不仅江东,荆襄四郡、巴蜀两郡的百姓恐怕也有不少余粮。

  当然,百姓手里有余粮是一回事,他们愿不愿意卖又是另一回事。

  在古代华夏,主体经济模式是小农经济,所谓小农经济,就是每家每户都能生产几乎所有的生活必需品,他们自己种地、自己织布,自己养鸡养鸭,他们几乎不需要从市场上购买商品来改善生活,这种情形之下,他们是不会出卖多余口粮的。

  譬如现在的汉国、齐国、赵国、梁国、燕国等等,都是小农经济,在这些国家,政府要想从百姓手里买粮食,基本就是痴心妄想!

  此前项庄一直没有想到这一点,也是基于这样的惯性思维。

  但是事实上,楚国却是个例外,楚国从变法之初便大力奖励工商,经过十年的发展,楚国的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不仅商品式样、种类、品质有了长足发展,而且随着大型手工业作坊的出现,商品价格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

  在楚国,百姓自己种麻织布,远不如从市场上直接购买,自己种粮酿酒,也远不如直接购买酒坊的白酒便宜,而且味道纯正,其余诸如农具、纸张、书藉、餐具等,更是只能从市场上购买,可这些都需要货币,易货贸易已经消亡了。

  所以,楚国百姓出卖多余口粮的意愿就要强烈得多,他们只有将多余的口粮变卖成为货币,才能从市场上购买商品改善生活。

  也就是说,楚国并不是没有粮食,只是分散在民间,而且老百姓也愿意卖粮。

  不过,从百姓手中收购余粮,这是个庞大而且繁杂的工作,让郡、县、乡、亭等政府机构去干这事,效率低下不说,各级官员肯定还会趁机中饱私囊,这肯定是不行的,项庄脑子里一下就跳出了一个词——红顶商人!

  跟政府机构的官员相比,商人更能吃苦,办事效率更高!

  而且跟商人做生意财务明晰,免去了贪墨克扣的风险,商人提供多少粮食,朝廷支付多少金币,一分钱一分货,清楚明了。

  华夏历史上,商人地位是极低的,直到满清末年才出现红顶商人。

  所谓红顶商人,就是拥有官方背景的特殊商人,譬如大盛魁,清初康熙征准噶尔时,大盛魁的三个创始人被特许随军贸易,最后发展壮大并且垄断了对蒙贸易,又譬如胡雪岩,由于有左宗棠的鼎力支持,最后成了华夏国当时的首富!

  这些红顶商人之所以

  请收藏:https://m.bq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