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八一章 劫车(一)_立鼎1894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褶皱,从衣帽钩上摘下军帽端正戴好,大步流星的走出指挥室,直奔中前部的装甲包厢。

  从出发到回来这一路上,他跟杨浩交流的都不算多。平时多数见杨浩召集一帮年轻的外交人员和文职或者开会,或者上课、谈心之类,偶尔听一耳朵,发现多数是勾心斗角那一套东西,他便不感兴趣的转身离开。

  从内心来说,徐树铮其实对所谓的外交胜利并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军人从战场上获取的胜利,才是最踏实可靠的。外交那些花架子玩意,不过是军事胜利之外的延续而已。有了强大的军事,只要不是傻瓜,都能在谈判桌上获胜。

  所谓文武相轻,大概如此。

  现在杨浩相召,徐少校暗自琢磨,大概是那帮子书生也发现不对劲了,要问问自己该当如何处断?

  穿过几节车厢,来到装甲包厢外敲门进去,见杨浩正舒展的靠窗而坐,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硬皮书。书脊的金色大字在灯光下闪耀,赫然是一册曾国藩的《读资治通鉴札记》。

  “这种时候居然还能静心看书,有点意思。”

  徐树铮嘴角微微上翘,露出丁点儿的赞叹。

  他本身是读书人出身,乡里传闻是七岁能作诗,十三岁就中了秀才,堪称神童,十七岁岁试能以第一等第一名成绩补廪生,足见其聪明才智。

  虽说在另一时空的清末,他参加乡试失利,没考上举人,但在这个面目全非的新时代,他却能成为北洋大学第一期三百人之一。那可是从全国选拔人才的考试啊,其中不少人是没能中进士的举人,堪称全国一代英才里的佼佼者。

  每逢大事有静气,是读书成才的境界,天下间九成九的人根本做不到。

  徐树铮自认是当世俊才,却也无法保证能够随时沉得住气。比如现在,他就跃跃欲试,显然是无法按捺心中战意。比较起来,似乎要比杨浩差了一筹。

  小徐却未必服气,他甚至想到,也可能是这位特使先生根本不清楚面临的危机,有多么的严重,所以还能安心读书。若是知道了随时要爆发战斗,恐怕会立刻紧张的惊慌失措吧?

  这么想着,徐树铮脸上并不表现出来,昂首站到对面,肃然问道:“特使先生,您召唤职下来,有何吩咐?”

  杨浩把书合上,端正放在一旁,坐直了身子,微笑着定睛望向他,答道:“方才接到情报,沙俄准备跟我国开战。眼下边境线上双方已然陈兵数十万,局势一触即发。我们的列车被阻,只怕与此有关。虽说按照国际惯例,俄国人不应该对外交人员有所留难,但也不得不堤防边境的骄兵悍将铤而走险。所以,我想问问徐少校。倘若此地俄国守军猝然发难。该当如何应对?”

  “果然。”

  徐树铮为自己的料事如神小小得意一下。表现出成竹在胸

  请收藏:https://m.bq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