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八三章 世界第一次空袭_立鼎1894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续干预。

  已经被改的污七八糟的世界。在十几年风云激荡之中迅速演进出独特的大势走向,绝非一两个强人能随意左右了。

  如此就导致一个非常怪异的结果。乙位面中国空军建设。教练机是一水儿的“初教六”,舰载侦察机都是,战斗机有少部分双翼,主力全都是下单翼型号,机型近似于I16和美式F4F的混合体。

  命名也随之被重新改过,教练机为“初教一”,水上侦察机为“海鸥1”,双翼战斗机为“鹰1”、“鹰2”。

  除此之外,还有一款攻击机,便是由本世界研究制造的“天鹏”攻击机弱化简配而来,针对乙位面工业水准能够批量制造的一种机型,命名为“雕1”型。

  别看名字个顶个的战五渣毫无美感,那是因为性能太过优越而采取的“韬光养晦”策略。

  真实情况对比一下列强各国现有的飞行器,还处在个人玩具的层次,刚刚进入军方视野,但也只是作为侦查热气球的替代品,并没有寄予多大的期望值。

  各国从中国进口的昂贵汽车中拆出来的汽油机得到启发,普遍用功率70马力左右的“大家伙”为动力源,制造奇形怪状的钢管梁架、木制机身的飞行器,目前速度刚刚突破100公里。

  别以为这数据很糟糕,要知道在正统航空史上,莱特兄弟直到1909年才在纽约完成33分钟的“长途飞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参战各国的飞机功率普遍不超过一百马力,飞行速度破百都算快的。

  直到大战后期,因为空战的迅猛升级推动下,航空技术得到一个快速发展热潮,由此而将各种性能数据猛推到一个高峰。

  然而,即使是一战末期最好的战斗机,恐怕也干不过“初教六”,更别提在二战初期水平的高性能双翼机。

  彼此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导致中国空军从一开始所有的研究和飞行活动,全都藏着掖着不能见人。军方人员从各国交流回来之后,更是疯了一样的猛抓保密工作。

  没办法,西方人还在苦苦寻求突破100马力汽油机的时候,这边已经在研究制造双排14缸1200马力的大家伙了。

  西方人想方设法的用进口钢管加固机身改良机翼,以便获得更大的飞行速度,这边却早早应用高强度铝合金骨架和蒙皮,机体之中安装弹射座椅降落伞,使用23mm口径机炮和全封闭式座舱,外带研究如何在500公里时速下进行格斗。

  这差距大的已经没法看了。

  西方人唯一能知道的,便是从他们只能出入的广州、上海、天津三座城市上空,偶尔会从高空晃一下的双翼机。哪怕是用望远镜。也隐约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身影。并从飞行速度上判断出大约在一百公里冒头的样子。比起欧洲各国。貌似领先的

  请收藏:https://m.bq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