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四章 《致爱丽丝》又名《致李芸熙君》(求推荐票!求收藏!)_变身古典女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红了,连视频对面的人都猜到这是什么意思。

  这哪是《致爱丽丝》啊?这明明就是《至李芸熙君》啊!

  显然沈武寰乍听到好友要离开的消息,控制不住情绪,想要演奏一首!

  李芸熙控制了一下情绪,压抑不住颤抖的嗓音说道:“请欣赏沈武寰《致...爱丽丝》。”

  《致爱丽丝》是著名的“交响乐之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于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可是于1867年后才被世人发现,收录在了补完作品之中。

  因为是补完作品,针对这首曲子的故事目前为止有两个版本,沈武寰是主流版本的倡导者,因为第二个版本太过梦幻,一看就是编的。

  相传在1808一1810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随手写出一首小曲赠予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

  后直到曲子被发现、出版的过程中,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

  这首钢琴小品开始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而原名《致特蕾莎》却被人们忘记了。

  整首曲子采用回旋曲式写成,叠部作为整首曲子的中心,穿插在整首乐曲之中共计出现了三次,成为这首乐曲的基本主题。

  它纯朴而亲切,概括地描绘出女主人公温柔、美丽的形象,又仿佛作者有数不尽的亲切话语要对其诉说。两手交替的分解和弦演奏,犹如两人在亲密地交谈。

  插部一由脉脉的絮语变为愉悦的交谈,音乐流畅、欢快而华丽。

  第一个句子中右手轻巧地弹奏出装饰音和附点十六分音符,使旋律活跃起来,仿佛是少女明朗而欢快的语调;左手平稳而流畅地演奏分解和弦,温柔而亲切,仿佛是另一位女主人翁不断地回应着她的絮语。

  插部二音乐情绪发生巨大的变化,层层推进,不可抑制的热情像火焰般地燃烧起来。

  第一个句子,在同一个低音上不断持续着,仿佛是另一位女主人翁的心跳,又像她炽热的感情,诚挚而坚定,明晰的高音声部与有力的左手持续音相结合,使人仿佛听到另一位女主人翁热烈的表白,看到她笨拙却坚定的眼神,感受到她的坚定不移。

  随后是一个连接句,右手采用琶音连续上行,由慢渐快,低声部采用和弦推动音乐的发展,仿佛是少女欣然接受了她的表白。在最高音处,一连串的半音阶下行,充满华丽的色彩,表现出两人心心相印的幸福感受。

  最后乐曲回到叠部,是第一部分最后一次再现。当音乐逐渐变得轻柔时,仿佛一对执手相望的恋人,在渐渐弥散的音乐中定格。

  一曲完结,很多观众都掉下了眼泪,连带着视频里的李

  请收藏:https://m.bq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