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 六十八 章-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全诗_天生郭奉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碑致使天下英豪“莫不争赴其庭。”当时的袁绍表面上还极有平等观念不搭大贵人的臭架子这可能和他的出身尊贵与卑贱兼而有之有很大的关系。袁绍的母亲只不过是袁家的俾女与他不和的同父异母兄弟袁术就曾以此讽刺袁绍为“败家奴”。

  在何进任大将军的那一个阶段里袁绍与曹操同样都心怀汉室立志铲除佞宦。建议招诸侯进京并不能说绝对是一种错误的决策当时京都的主要军事力量是‘西园八校尉’而这八校尉中除了任司隶校尉的袁绍任典军校尉的曹操任右校尉的淳于琼另外五个校尉都听十常侍所使。从兵力上看何进是处于劣势何况还有何太后为宦官撑腰招诸侯进京也不能不算是一个办法。若非何进不听袁绍劝阻执意入宫而被杀使得‘革命党’群龙无那么以后谁是谁非可能就是另一种说法了。

  在我看来不单是袁绍、就连已经败亡的袁术也有他的独到之处。出身世家的袁氏兄弟都站在他们各自的立场上对这个时期的*的动向做出了个性鲜明的判断。

  袁术看到了汉朝灭亡的必然性也看到了各方诸侯取而代之的野心他称帝的行为除了野心的膨胀外也是希望能占据所谓大义上的*优势同时也希望扭转在家族继承人的争斗中落入下风的局面可惜他对时机的判断和自身实力的认识上存在太多缺憾。

  袁绍要比弟弟袁术高明了许多不但在得到了袁氏门生故吏的支持而成为袁氏一门当仁不让的继承人而且我敢说袁绍也已经看到了汉室将亡;虽然不知道袁绍是如何从一个心怀汉室的忠臣变成一个欲取而代之霸主的具体过程但至少应该要比见到玉玺就有了异心的孙坚在从量变到质变上慢了许多。

  后人分析袁绍的得失时都对他在天子东逃之时不去迎奉天子从而丧失了*上的主动是一大失策但袁绍未必没有他的道理。挟天子以令诸侯说起来很容易看起来似乎也很风光;但其中之苦又有几人看的清楚。董卓怎么样?王允又如何?郭、李的下场是什么?就连曹操不是也被皇帝弄了个衣带诏出来被定性为‘*’吗?由此可见挟天子以令诸侯并非绝对是完全之策。

  没有迎奉天子并不代表袁绍没有眼光当时北方的诸侯中以他的实力为最强那个时候虽然还没有灭掉公孙瓒但也是迟一天、早一天的事情了。我可以想象的到袁绍的打算消灭公孙瓒后就拥有了四州之地无论在地盘还是在人口上都没有那个诸侯能与之抗衡在袁绍的眼里一统天下建立袁氏王朝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既然已经打算自己做皇帝又何必请了一个天子到自己的地盘上受其牵制到最后还有可能得一个谋逆篡位的坏名声。

  这次官渡之战袁绍也并非绝对没有胜利的可能只要袁绍能分出一队兵马去打

  请收藏:https://m.bq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