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4章 招商引资(十一)_文明破晓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却从不敢说的事情。1909年,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以患有足疾而开缺回籍。在彰德隐居时,他醉心于相面、算命、堪舆之术。据说在当地颇有名气的一个相面大师也称袁世凯不会超过58岁。

  虽然杨度本人对此并不真的信,但袁世凯今年过了56岁寿诞,虚岁已经57岁。即便是正常的人此时去世也毫不稀奇,更不用说日理万机的大总统袁世凯。如果袁世凯不在了,杨度完全想不出还有谁能够承担起恢复中国统一中央政府的大业。

  此时屋外的风声稍微平息了一些,莫里循家的仆人端上茶来,杨度喝了两口,觉得不能把袁世凯寿命的担忧当做理由,便把话题转回到何锐身上,“莫里循先生,你既然对何锐如此在意,不知何锐在莫里循先生眼里是个什么样的人?”

  莫里循想了想,“杨先生,我早就听过何锐这人的名声。何锐在日本著书立说,看过何锐的《地缘政治初解》以及《东亚儒家文明以及世界之未来》,我最初以为何锐是个欧洲人。他对世界局势的阐述,让我回忆起在英国读书的时候,在大学里听讲的时光。必须得说,我从未想过在中国会遇到拥有全球视野的学者。”

  杨度愣了愣,他知道莫里循很欣赏何锐,却没想到莫里循对何锐的评价如此之高。这下杨度起了好奇心,“莫里循先生,您这样评价何锐。何锐的眼光与李鸿章李中堂相比,相差多少?”

  莫里循轮廓分明的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连锐利的眼神都显得柔和了一点,“李鸿章先生对世界的认识还是东方式的宫廷模式。何锐督军的理念完全是欧洲模式,他的视野不限于中国一个国家,而是着眼于全世界。这两者之间的分别,用中国话来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完全没有比较的基础。”

  杨度换了个问法,“莫里循先生认为何督军的见识和当前中国政府里面的那些人比较类似?”

  莫里循想了想,摇摇头,“我认识的官员并不多,而且中国官员们并不习惯于表达自己对世界局势的看法。所以我没办法做出比较。”

  杨度还是不死心,索性问道:“要是强行把何锐与莫里循先生相比呢?”

  莫里循笑道:“我此次去天津,采访我的记者正好是采访过何锐督军的那位。我倒是更想询问那位记者这个问题。如果杨先生真的想知道,何不与我同去?”

  杨度明白了莫里循的态度,便叹息一声,“我要留在京城辅佐大总统。还望莫里循先生早日回到京城。”

  送走了杨度,莫里循准备好行李,告别夫人前往天津。在《大公报》的报社门口刚下车,就见大公报正门打开,报社总理社长英敛之领着一众编辑记者快步而出。英敛之上前热情的握住莫里循的手,笑道:“莫里循

  请收藏:https://m.bq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