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四百零八章夏国应对_金圣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军司(盐州(换地之后改的))。

  横山八州均位于陕北后世的明长城一带,其中六个位于长城南侧,夏州与宥州在长城北侧。

  但在上一次与金国换地之后,夏国放弃了银州、夏州、绥州、静州此四州与黑山威福监军司。

  现在夏国的横山八州已经变成了横山四州,分别还剩下龙州、洪州、宥州、盐州此四州。

  尽管只剩四州,但夏军当时放弃的都属于东面州,而对横山防线来说极为重要的西面四州依旧在夏军的掌控之中。

  可以说横山的战略位置对夏军来说极为重要,说是防备金国西进的主要基地也不为过。

  从地理战略的角度来看,东起鄜延路的横山向西南延伸接天都山到马衍山,连绵的山脉将金夏隔开,各居一侧。

  自东向西排列的诸河流如清水河、马莲河、洛河、无定河、延河、大理河、白马川、榆溪河、无尾河、屈野河等纵横分布,切割山脉,形成的河川、谷地,是行军的天然通道,即“兵行需由大川。”

  夏军控制了横山,就有了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亦可作为大军的前进基地。

  横山后方就是夏国的核心河套地区,此地在手易守难攻,可做为夏军的矛盾。

  如横山失守,就相当于长城失守的燕京等地。

  敌军则进可夺取整个暴露出来的夏国京畿核心区。

  退可将其作为拒夏于国门之外的屏障。

  除此之外,横山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横山本地的蕃部是西夏军队的基石,也是决定夏军东方的绝对性力量。

  横山山地作为西夏肇基之处,可耕可牧,生活着数量庞大的党项部落。

  这里作为两国对峙的最前线,当地居民构成了夏军的核心战力。

  宋将刘平曾对于蕃部的战力评价道:赵德明僻守一隅,畏王师问罪,数驰驿奏,愿备藩臣。

  于时朝廷若止弃银、夏、绥、静四州,限山为界,则德明远居漠北,可无后日患矣。

  乃以灵、宥两州及山界人户并授之,山界蕃汉、劲勇善战,使德明得畜甲治兵,渐滋边患,此鄜延、环庆、泾原、秦陇诸州终不能驰备也。

  范仲淹也曾极为推崇这些蕃部战力:元昊巢穴实在河外,河外之兵懦而罕战。

  惟横山一带蕃部东至麟府,西至原渭二千余里,人马精劲,惯习战斗,与汉界相附。

  每大举入寇,必为前锋,故西戎以山界蕃部为强兵,汉家以山界属户及弓箭手为善战。

  以此观之,各以边人为强,理固明矣,所以秦汉逐西戎,必先得西界之城,元昊若失横山之势,可谓断其右臂矣。

  从此可见,宋朝一直将横山视为夏国的右臂,可见横山对于夏国的重要性。

  横山蕃部生活于宋夏以及后来的金夏对峙的最前线,需要承担极为繁重的兵役。

  因夏国人口稀少,为了自保不得不使用“人人能斗击,无复兵民之别”的全民兵制,所以横山地区的蕃部之民极为悍勇善战。

  夏制,一般地区“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的成年男子一旦有事,皆要受朝廷调度统筹。

  但在横山地区比这还要夸张,除成年男子为兵外,每遇战斗,还会有“老弱妇女举族而行”,妇女也往往做为杂役和正军辅卒共守城寨。

  因此横山蕃部民众最苦,最为凶狠悍战,可以说夏军的东方主力皆出自横山蕃部。

  这些战力强横的蕃部亦是夏国在横山地区的一道人肉长城。

  夏国在横山地区除了兵力优势之外,更是因为横山地区是夏国内非常重要的农牧业基地。

  虽是地处边疆,但却是夏国边疆的钱粮生产地。

  所以在此地作战夏军便没了后勤之忧,完全可以就地采食,就地作战,可以省去路途运输耗费,这对夏军来说又是一个极大的优势。

  多放因素就促成了夏人口中“铁打的横山”之说。

  ……

  请收藏:https://m.bq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